胖东来起诉“红内裤”事件博主两个小段
图片来自网络
事件的起因要追溯到2月4日,博主“两个小段”发布视频称,自己在胖东来购买的红色内裤掉色严重,导致她出现过敏反应,并控诉胖东来客服态度恶劣。视频中,她情绪激动地描述“洗内裤的水像染缸”,甚至表示“宁愿回到没买内裤的那天”。这段极具煽动性的内容迅速引爆网络,胖东来一时间被贴上“店大欺客”的标签,品牌声誉遭受重创。
但反转来得比想象中更快。2月14日,胖东来发布了一份长达53页的调查报告,详细记录了事件调查过程,并附上三家权威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证明涉事内裤符合国家标准,不存在质量问题。尽管如此,胖东来仍依据其《客诉处理标准》,向该博主支付500元投诉奖,并承诺承担相关医疗费用。然而,事情并未就此平息。胖东来法务团队认为,博主的言论已超出合理维权范畴,演变成对品牌名誉的恶意诋毁,因此决定提起诉讼。
法律视角:消费者维权≠情绪化攻击
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名誉。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虽然保障消费者的批评监督权,但同时也要求言论必须基于事实,不能捏造或夸大。本案的关键在于,博主的视频是否存在“未尽合理核实义务”的情况?
从法律角度看,消费者有权对商品质量提出质疑,但如果商品经检测合格,而消费者仍以夸张言辞误导公众,就可能构成名誉侵权。类似案例并不少见,例如某网红曾因夸大某品牌面膜“导致毁容”而被判赔偿企业损失。胖东来此次的强硬态度,无疑给“情绪化维权”敲响警钟——法律不会纵容任何人以“维权”之名行“流量炒作”之实。
网络时代的“维权产业化”隐忧
更值得警惕的是,此次事件折射出“维权产业化”的苗头。部分自媒体博主深谙“企业怕舆情”的心理,通过制造争议话题收割流量,甚至借此索要高额赔偿。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在回应此事时强调:“做什么最起码要有理性,不能随便放大情绪。”这句话直指当前网络生态的痛点——当“情绪”凌驾于“事实”之上,真正的消费者权益反而会被淹没在舆论狂欢中。
企业如何应对“网络暴力式维权”?
胖东来的做法提供了一个范本:
1. 迅速回应:事件发酵后,胖东来立即成立调查组,并下架涉事商品以表诚意。
2. 透明公开:53页调查报告不仅回应了质疑,更展示了企业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
3. 法律反击:对于恶意诋毁,坚决通过诉讼维护品牌权益。
这一系列操作不仅挽回了企业形象,更向市场传递了一个信号:法律才是解决纠纷的终极武器,而非舆论审判。
维权应有度,法律是底线
“两个小段”在3月14日发布道歉声明,承认自己“表达情绪化”,但这场闹剧的代价远非一句道歉能弥补。胖东来的百万索赔,不仅是对个别博主的追责,更是对整个“流量至上”乱象的宣战。
作为消费者,我们当然要勇敢维权,但绝不能沦为“网络暴力”的推手;作为企业,面对不实指控,也应像胖东来一样,用事实和法律捍卫自己的尊严。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构建一个理性、健康的消费环境。
免责声明: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为非经营性网站,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