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2岁儿童手抄报清明节内容
发布时间:2024-08-30 16:46:28来源:
以下是一些适合 9 - 12 岁儿童手抄报清明节内容:
一、清明节简介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二、清明节的由来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母亲悄悄地到绵山隐居去了。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 “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三、清明节的习俗
- 扫墓祭祖:清明扫墓,即为 “墓祭”,谓之对祖先的 “思时之敬”,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
- 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 插柳:清明节,中国民间有插柳习俗。专家介绍说,清明插柳习俗,其来源普遍存在三种说法。有专家认为,插柳的风俗,是为了纪念 “教民稼穑” 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 “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 的说法。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
- 放风筝:风筝又称 “纸鸢”、 “鸢儿”,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风筝即是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属于一种单纯利用空气动力的飞行器。
四、清明节的诗词
-
《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
《苏堤清明即事》(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五、缅怀英烈
清明节也是缅怀英烈的日子。可以介绍一些革命烈士的事迹,如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等,让孩子们了解他们的英勇奉献,激发孩子们的爱国之情和崇敬之心。
六、文明祭祀倡议
倡导文明祭祀,如鲜花祭祀、网上祭祀等,减少火灾隐患,保护环境。
可以把手抄报分成几个板块,用不同的颜色和图案进行装饰,使手抄报更加生动有趣。同时,可以让孩子们发挥自己的创意,加入一些自己的绘画和文字,让手抄报更加个性化。
(责编: admin1)
免责声明: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为非经营性网站,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