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转移蛋糕,印度为何错过?
是越南、柬埔寨、孟加拉国和缅甸,而不是印度
《金融时报》称,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外流的领域主要包括:服装、鞋、陶瓷、皮具等。其中,服装外流的主要国家是越南、孟加拉国和西班牙。报道称,服装、鞋、陶瓷、皮具、家具——这些都是创造大量就业的劳动密集型制造行业,是印度本应擅长的行业。当中越分别开始大规模出口纺织品和服装时,外国原料占其出口的40%以上,而印度的比例仅为16%。印度政府为阻止进口商品而提高关税,导致印度在全球很难具有竞争力。
另据越通社报道,10年来,越南纺织品服装出口占全球份额不断增加,2021年越南超过孟加拉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纺织品服装出口国,仅次于中国。
印度《经济时报》称,孟加拉国表现良好是因为它正在追随以前“亚洲四小龙”的道路,越南也是,两国基本都在效仿中国。印度却反其道而行之,选择不去生产低端产品,这些制造业岗位原本可以吸收大量适龄劳动者。印度在关键的低技能纺织品和服装制造领域丢失的产值达到1400亿美元,约为印度国内生产总值(GDP)的5%。报道称,如果印度计算机软件出口额消失一半,将会带来轩然大波。但这笔损失与每年放弃掉的低技能产品出口额不相上下。印度决策者不愿承认,从未诞生的鞋厂和服装厂原本也可以赚取美元并创造大规模就业。这些岗位本来能够提供一条从农村永远迁居到城市的途径。孟加拉国适龄劳动妇女中有2/5加入劳动力大军,是印度妇女参与率的两倍。
中企讲述亲身经历
接受采访的中国企业也印证了印度错失的良机。一位在孟加拉国和印度都有纺织品制造业务的公司负责人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选择印度是因为印度是历史悠久的棉花生产与纺织业大国。但受限于印度小手工业者和贸易保护等政策,印度现代纺织业规模一直没有起来,在国际上竞争力有限。
际连集团曾帮助200余家中国企业在印度注册,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万君对《环球时报》表示,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主要地区是东南亚,以及南亚的孟加拉国和印度,其中越南最多。
万君表示,际连集团曾接待过一个做服装的客户,原本准备2020年前往印度开设工厂,但是2020年4月印度实施FDI(外国直接投资)新政策,很少有中企能通过审批,中企赴印投资数量在这一年开始断崖式下跌。该客户最终放弃去印度,选择去越南投资建厂。
曾在印度班加罗尔经商的中国商人李先生,2019年回到中国。他告诉记者,自己在印度曾经营一家蚕丝被原料工厂,但疫情暴发后,印度不给中企人员发签证,“回来了也就不想再去印度了”。据他透露,2017年、2020年中印边境对峙事件发生后,在很多印度人眼中“折腾中企就是政治正确”。此后,中印关系一直没恢复,印度对小米、中兴等中企投资施加限制,越来越多的中企卷入到印度的税务审查中。李先生透露,在大环境极差的情况下,不管是劳动密集型、资源型还是科技型企业投资都受到极大影响,“据我所知,几乎所有的中资企业在印度的日子都不算好过”。
安普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于洪伟2008年就开始在印度工作,前前后后已在印度工作生活12年。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尽管目前中印关系导致经贸停滞,在印度的中国企业备受打压,但他们依然不后悔选择印度市场。于洪伟这3年并没有去印度,而是以跨境电商的方式在印度经营,雇用印度员工开拓印度市场及周边市场。在于洪伟看来,中国物美价廉的施工能力、工业产品和机械设备,能够帮助印度快速和低成本地追赶世界发展的步伐,尽快实现工业现代化等目标。但很可惜,印度走了另外的路。
印度的反思
在印度为什么错失中国良机问题上,业内人士和专家看法基本一致。作为中印交流的桥梁,际连集团与印度驻中国大使馆等机构一直保持友好关系。际连集团了解到,印度这两年也在反思,中国不是他们的竞争对手,越南才是。“印度这10年如果全盘接住中国释放的机会,能够带来大量就业,拉动GDP增长,部分供应链会相对成熟。”万君称,近年来,印度的手机制造业能够获得发展,主要得益于中企在当地的产能扩张。印度想实现在本土市场用“印度制造”取代“中国制造”的目标,至少要打造出和中国旗鼓相当的产业链,但这恐怕需要超过10年甚至20年才能实现。
“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上,印度可能压根就没想承接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与南亚研究中心秘书长刘宗义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印度一直想在经济上实现弯道超车,即用印度发展最好的以IT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反哺落后的第二产业。印度的这种经济发展理念和战略,也让印度错失机遇。
此外,现实条件也阻碍印度对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承接。刘宗义认为,首先,印度的法律和土地私有等制度,制约着印度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其二是印度劳动力素质较低,仅以语言为例,印度初中和高中水平与中国完全不一样,会英语的印度人仅占总人口10%左右;其三是印度妇女工作参与率在全球最低,这限制了印度人口红利的发挥;其四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充足的电力和人力保障,印度落后的基础设施和劳动法等,限制了这些产业发展。
万君告诉记者,印度当下制造商仍然依赖中国提供的机械零部件,向价值链上游的转移并不容易,要实现供应链本土化更加艰难。
免责声明: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为非经营性网站,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