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产业数字化转型引领职教发展 外省同行“组团”取经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崔文灿
在数字化赋能教育的当下,产教融合有了新路径、新变化。3月22日,广东省产教融合大会在广州召开,原定400人的会议规模,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企业和学校代表,甚至山东、山西等地的职教同行也“组团”前来学习。一直到会议开幕前两天,还有企业、学校陆续报名,最终会议规模超过预期。产教融合路径如何创新?如何用产业引领职教发展?这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产业数字化转型引领职教发展
数字化正成为产教融合一道新的风景线。
参会企业代表、广州白云电器设备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电力装备领域的龙头企业,在产教融合上,他们投入了“真金白银”——斥资5亿元建设了行业数字化工厂。如今,这个工厂是制造基地、科研创新基地、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约20%的生产线用于大学生现场实训教学。
据悉,新一代“厂中校”科技感满满:数字化工厂一体机将教学实训视频直接存放在作业现场,前来实习的学生或新员工调取系统后台,就能看到图纸和装配作业的教学场景,借助科技体系,边学习、边实践。
“产教融合的本质是依靠产业引领职业教育发展。” 广州白云电器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李东瑞说,以前的产教融合,学校占主导,教学体系严谨且“难以撼动”;如今,拥有类似新生产力场景的企业成为职业教育的主战场。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漆军感慨,近几年产业数字化转型变化很大:20年前,学校和一知名企业进行校企合作,企业只要求员工懂得操作设备;5年前,企业要求员工不光会操作,还得了解生产线,能随时发现生产线的问题、知道如何处理;眼下,MES系统智能制造生产线诞生,大量数据由此产生,而企业的要求也更进一步:员工不仅得有数据分析能力,还要有用数据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所学校单打独斗难以应对,各校、企业要一起搭平台。”漆军说,为应对产业升级带来的人才需求变化,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全省34所工科院校和约60家企业,“抱团”成立广东省数字化人才培养联盟,整合资源。
校企关注产教融合路径如何创新
2021年,首届广东省产教融合大会举行,今年已是第三届。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企业参会热情格外高涨,原定400人的会议规模本就不小,就在这两天,还有企业陆续报名参会。此外,来自山东、山西等省份的职教同行也“打飞的”前来。广东职教的影响力有目共睹。
“今年大会关注最大的问题是产教融合路径如何创新。”广东省产教融合促进会会长凌靖波认为,产教融合对行业、企业、产业的支撑优势应该更加突出,其延伸性、服务性、支撑性和价值性等方面还有提升空间。
“如果服务不好产业,所谓的产教融合就没有意义。过去的创新是增量式的创新,现在是颠覆性创新。以前的校企合作校办工厂,是产教融合1.0版,现在是多方合作、1+1+N的2.0版。”凌靖波认为,当进入产教融合3.0版本,整个生态、路径、模式、平台都会和当前大不相同。
为什么能吸引如此多人前来?在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校长、广东省产教融合促进会执行会长卢坤建看来,大会人气旺,不单是因为产业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需求更旺,更重要的是,面对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工业互联网场景的进一步应用,企业越来越感觉到,产教融合已经超出了传统范畴,成为产业发展的基本社会生态。
“产教融合既是人才培养的需要,更是产业对未来人工智能加持下,基于产品生产需要的岗位需求的探索。不单学校高度重视人才培养,任何一个有眼光的企业,也必然重视这样的要求。”卢坤建说。
校企两方同缺交叉学科人才
对不少企业来说,如何招到满意的员工是眼下最关切的事。
深圳市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智能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技术研发、设计与应用的企业。由于人工智能属于偏交叉性学科,从业者既需掌握一定的人工智能技术,还需要电子、机械等相应技术能力,招工是企业一大难题。
记者了解到,服务机器人是这家公司的一大王牌产品,近年来应用日益广泛,与之相对应的,是机器人应用技术员、装配调试维护员等岗位需求的大增,但目前人才缺口很大。公司校企合作总监黄炜杰提到,当前开设机器人相关专业的职业院校数量有限,培养的人才基数还不够大,加之学生有升学需求,真正就业的人数不足,没办法让上下游企业真正“解渴”, “希望更多学校参与到专业、行业人才的培养跟建设中来。”
对学校而言,除了宏观顶层设计,将产教融合成果落地的关键在教师。采访中,几位高职院校校长谈到,没有哪一个老师既精通专业技术知识,又精通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方面的知识。这就需要在教师发展和人才培养方案系列改革上进行配套性推进,倒逼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从而满足学校在新型条件下培养人才的需要。
免责声明: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为非经营性网站,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