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国内 >

持续厚植科创沃土 奏响时代发展强音

发布时间:2025-02-05 09:55:57来源:

一架无人驾驶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从广州南沙灵山岛水舞广场起飞(资料图) 通讯员供图

广东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区域创新能力连续8年全国第一,高新技术企业约7.7万家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黎秋玲

【实干先锋】 

广东经济,奋楫争先。2024年,广东地区生产总值迈上14万亿元新台阶,连续36年居全国首位。

这一傲人成绩的背后,是广东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链,奋力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支撑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有力体现。科技创新如璀璨星辰,照亮产业前行的道路;产业创新似澎湃浪潮,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二者相辅相成,铸就了广东经济发展坚实根基,奏响广东经济发展的激昂乐章。

科技赋能产业:传统蝶变 智启新程

区域创新能力连续8年全国第一,“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5年居全球创新指数第二位,高新技术企业约7.7万家……广东,这片创新的热土上,科技创新宛如强劲的引擎,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动力。

瞧,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如雨后春笋般飙升,增长48%、占据全国份额的四分之一;工业机器人产量也不甘示弱,大幅增长31.2%、占全国44%……

制造业,作为广东经济的中流砥柱,在科技的赋能下,正经历着一场华丽的蜕变。曾经的传统制造模式,逐渐被智能制造所取代,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广州,作为华南地区工业门类最齐全的中心,坐拥全国41个工业大类中的35个,形成了6个千亿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7个增加值超千亿的服务行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30%……在全国乃至世界产业体系版图上越发凸显。日前,广州提出建设“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推动制造业、服务业“两业融合”,数智化、绿色化“两化转型”,打造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重构产业发展新优势。“广州制造”正沿着清晰的路线图向“广州智造”迈进。

东莞,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智造”实力同样不容小觑。“每5部手机,就有1部来自东莞”,这里不仅诞生了“怎么折都有面”的三折叠手机、“史上最强”华为mate70等众多声名远扬的产品,还有数不清的企业如满天繁星般闪耀,他们凭借科技创新的力量,将“广东造”的名片推向世界的每个角落。

科技与产业的深度交融,宛如一场奇妙的化学反应,不仅让企业的生产效率得到几何倍数的提升,还如同一股强大的推力,推动着整个产业链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不断升级。

广东深谙打造产业发展新动能的关键所在,不断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产业基础,在传统产业升级的征程中,聚焦先进适用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应用,数字化“链式改造”的宝贵经验做法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复制推广,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广东智慧与广东方案。

佛山林至高分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正在开展科研工作(资料图) 通讯员供图

聚焦新兴产业:革新为翼 一马当先

在时代的发展洪流中,广东以其前瞻性的战略眼光与敢为人先的拼搏精神,在产业升级与科技创新的道路上大步迈进,在科研基础设施建设的赛道上快马加鞭,展现出非凡的决心与实力。

坚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布局建设重大创新平台,广东已初步形成以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为引领,以省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联合实验室为支撑的高水平多层次实验室体系。目前,在粤布局建设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达10个,初步形成以信息、生命、材料、能源等领域为主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

上述战略科技力量的打造,夯实了产业高质量发展基础,是广东创新版图中的巍峨基石,为科技创新的巨轮扬起坚实的风帆,助推着新兴产业在广东这片科创沃土蓬勃生长。

以低空经济领域为例,广东独占鳌头。大疆无人机凭借卓越的技术,占据全球80%以上的民用无人机市场,让“广东制造”的标签在天空中飞扬;亿航智能研发的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成功斩获全球首张适航审定“三证”,彰显了广东在低空领域的创新突破与领先优势,是广东在新兴产业领域科技创新实力的有力见证。

面对新兴产业的发展浪潮,广东系统谋划,全面推进技术创新、规模化应用和产业化发展。人工智能产业方面,广东在AI芯片、底层框架、无人系统、人形机器人等关键领域取得标志性成果,支持通用大模型、垂直大模型在工业、交通、教育、医疗等多个领域广泛应用,助力广东人工智能产业稳居国家第一方阵。新能源汽车产业中,聚焦核心部件、关键材料、车用芯片等关键环节开展技术攻关,在电池、电机、电控和无人驾驶、车网协同等方面成功掌握核心技术,支撑广东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连续7年稳居全国第一。

同时,广东积极提前布局未来产业,例如在生物产业方面,聚焦精准治疗靶向药物、先进治疗设备等前沿领域加强研发布局,成功研制首台国产高端台式彩超R9,打破欧美高端超声技术的长期垄断。深圳更是抢占生物科技发展的制高点,建成全国首个合成生物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首个国家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

在新型储能领域,广东围绕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全过程安全等项目开展攻关,电池材料、电池系统、储能系统集成等方面取得国内领先的技术成果,支撑广东新型储能产业产值稳居全国第一。

打造创新高地:政策引航 创新聚能

广东的产业科技互促双强,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和良好的创新生态。在科技创新条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条例等政策的支持下,企业犹如茁壮成长的树苗,向着创新的蓝天奋力伸展。

推进科技金融结合和成果转化,是广东创新发展的关键纽带。出台深化职务科技成果管理改革实施方案,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全面开展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改革,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完善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机制,让科研人员毫无后顾之忧,全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稳步推进,粒子应用、工业软件等直属平台成绩斐然。积极推动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落地广东,签约金额达6.67亿元,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出台“科技金融15条”,构建“创业投资+科技信贷+科技保险”综合性服务体系,引导社会资本聚焦早期、小型、硬科技企业,为科技创新注入资金活水。

推动科技企业与多层次资本市场紧密对接,2024年新增13家科创板和创业板上市企业,借助资本力量加速发展。运用“企业创新积分制”推进科技创新再贷款工作,2024年全省科技企业信贷余额预计超2.7万亿元。创新科技保险产品,推出全国首个“技术研发应用综合保险”,2024年为科技企业提供风险保障预计超3.8万亿元,为科技创新保驾护航。

广东,在政策支持与创新生态的双重滋养下,产业科技蓬勃发展,向着全球创新高地加速迈进。

人形机器人在深圳一家企业工作(资料图) 通讯员供图

职能部门话发展

广东省科技厅厅长王月琴:

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未来征程,粤势如虹。踏入2025年,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链,实施现代化产业体系行动计划,依然是广东经济前行道路上的关键指引。广东如何以更多的技术突破支撑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打造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这是时代的叩问,也是广东奋进的号角。

对此,1月15日在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省直部门专场记者会上,广东省科技厅厅长王月琴介绍,广东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链,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未来,广东将从3个关键方面发力。

在持续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面,广东将目光精准地瞄准产业需求,聚焦“卡脖子”技术、产业补短板技术、重大公用技术三类“技术清单”,在重点领域展开全面布局,在低空经济、人工智能、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领域实施一批科技专项。

其中,在低空经济领域,加快整机、零部件、基础软件、低空服务等关键技术研发,以系统创新抢占低空经济发展先机。在人工智能领域,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以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加快推进场景应用创新、智能算力基础底座、核心算法与数据安全等方面布局攻关,加快建设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引领地。在新材料领域,围绕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产业发展需求,加快推进电子材料、先进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等技术攻关。在高端装备领域,以企业为主体,协力突破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等共性技术。在生物医药领域,实施生物医药领域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和临床研究专项,聚集“AI+生物医药”、绿色生物制造、细胞基因治疗等领域,加快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同时,探索实施多种新型攻关组织模式。将探索实施“业主制”“揭榜制”“赛马制”“补改投”等新型组织模式,在关键领域推行“谁被卡谁出题,谁出题谁出资,谁能干谁来干,谁牵头谁采购”的“揭榜挂帅”组织方式。坚持应用导向、产业出题、企业主体,支持科技领军企业、“链主型”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充分发挥企业“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作用。推进央地协同、部省联动,争取承担更多国家重大战略任务。

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方面,广东接下来会将三分之一省科技资金投向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统筹推进两个结合,一个是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结合的基础研究模式,另一个是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性支持相结合的投入机制,力争实现更多“0”到“1”的突破。围绕量子科技、脑机接口、高端科学仪器、具身智能、6G等领域,前瞻布局一批前沿技术攻关,为培育壮大未来产业提供动力源泉。  

广东科创成绩单

2025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到,2024年,预计全省研发经费支出约5100亿元,研发投入强度3.6%左右,高新技术企业约7.7万家,区域创新能力连续8年全国第一,“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创新指数连续5年居全球第二,科技体制改革3年攻坚顺利完成,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43%、占全国1/4,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31.2%、占全国44%,智能手机产量增长12.5%、占全国超四成,集成电路产量增长21%、占全国18%。

同时,动工建设散裂中子源二期、先进阿秒激光,建成江门中微子实验站,优化省实验室体系,新建5家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布局第12批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推进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深入推进“广东强芯”和核心软件攻关工程,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建成投产,12英寸晶圆制造产能大幅提升。

广东还积极促进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广深佛惠莞中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广州、深圳入选国家“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试点城市。

广州南沙港等待“出海”的汽车(资料图) 通讯员供图

广东科创任务书

2025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了广东2025年科创重点工作,其中提到,广东将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链,一体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持续提升国际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地的能力水平,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具体来说——

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 深入实施十年“卓粤”计划,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投入机制,持续将1/3以上的省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投向基础研究。

● 推进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健全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南沙科学城等联动发展机制,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共建共管共享。

● 发挥鹏城、广州国家实验室引领作用,分类别推动省实验室建设,争取更多全国重点实验室在粤布局;紧紧扭住“澳门+横琴”新定位,加快中医药省实验室建设。

● 持续深化省部院科技合作,开工建设鹏城云脑网络智能设施、人类细胞谱系、冷泉生态系统,建成国家超算深圳中心二期,推动实施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

● 聚焦“卡脖子”技术、产业补短板技术、关键共性技术,新布局一批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 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梯度培育创新型企业,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体系化、任务型的创新联合体。

● 深化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加快布局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完善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应用政策。

● 鼓励和规范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创业投资,构建“财政补助+创业投资+科技信贷”联动机制,支持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

● 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深入实施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鼓励和引导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费方式把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

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 大力发展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新型储能、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

● 巩固扩大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先优势,加强动力电池、智能驾驶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 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推动通用大模型和行业垂直大模型深化应用,加快智算中心和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枢纽节点韶关数据中心集群。

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 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加快研发推广应用丘陵山区小型适用农机和智慧农机装备,推进种源关键技术攻关。

● 布局更多现代化海洋牧场示范项目,建成揭阳重型网箱平台等风渔融合试点项目,支持阳江建设海水种业示范基地,打造“蓝色粮仓”。

● 提升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和海洋船舶工业,支持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等新兴产业发展,提高海洋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和综合利用水平。

● 支持广州海洋实验室、南方海洋实验室、湛江湾实验室建设,推动海洋科技创新发展。

加快打造高水平人才高地

● 优化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培养集聚更多高层次人才。

● 开展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优化人才项目评审、职称评审、科研经费申请使用等机制。

● 实施“扬帆计划”“启航计划”,开展省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完善青年创新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进一步做好留学人才回国服务工作。

● 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强化“筑巢引凤、以才引才、为才搭台”,吸引各路英才来广东大展拳脚、成就梦想。

(责编: admin1)

免责声明: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为非经营性网站,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